上汽集团官网

上汽集团

每天赚9000万 上汽蝉联最赚钱车企

 虽然从目前来看,市场销量和利润是衡量车企能否领先市场的两大关键指标,但随着行业新趋势的到来,智能化、自动化引领市场潮流,决定车企能否在未来继续领先的将会是其在前瞻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创新能力。

 一天利润接近9000万,上半年上汽集团(600104,SH)净利润达到160亿,再度成为国内上市车企中最赚钱的一家。

 据上汽集团8月29日晚间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集团的整车销量为317.5万辆,同比增长5.8%,在所有车企中排名第一。由此拉动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2.85%,达到3964.06亿元;净利润由此增长5.96%,达到159.58亿元,超过东风汽车集团(00489,HK)和广汽集团(601238,SH)两家公司的总和。

每天赚9000万 上汽蝉联最赚钱车企

 和广汽集团相似,自主品牌销量和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助力上汽盈利能力再度登顶的助力因素。记者查阅上半年上汽的销量后发现,在整体车市低迷的大背景下,上半年集团旗下两家合资车企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市场表现只能用一般来形容。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汽大众的销量仅为97万辆,与去年持平;上汽通用销量为86.74万辆,同比仅增长了4%;过去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上汽通用五菱销量虽然在上半年突破了100万辆,达到101.3万辆,成为国内车企中唯一一家销量破百万的企业,但其增速也大大回落,仅为0.07%。

 在合资品牌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自主品牌表现亮眼,旗下上汽大通销量增长近3成,超过2.8万辆;而增速最快的是上汽乘用车,上半年同比增长113%,达到23.36万辆。

 集团自主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也被认为是“十三五”几大集团竞争的焦点之一。在过去的若干年,虽然包括上汽、长安、一汽、东风等在内的汽车集团均拥有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年销量,但合资品牌是贡献主力,自主品牌的销量一直难言乐观,这已经成为几大汽车集团掌门人的心结所在。

 与其他集团自主品牌一样,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上汽乘用车一直处于前期投入和市场培育的阶段,迟迟未能实现盈利。以至于在以往上汽集团的股东大会上,高层会经常被投资人“逼问”自主品牌的盈利时间和路径。随着新产品的陆续上市,特别是SUV以及新能源车的上量,上汽乘用车的销量曲线开始一路上扬。从2015年的17万辆,到2016年的32万辆,再到上半年超过23万辆。规模化的销量提升也让上汽乘用车多年来一直需要合资输血的局面得到改变,开始步入收割期。去年年中,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上汽乘用车已经实现了在制造环节的盈利。

 与去年相比,今年上汽乘用车不仅在销量上有所提升,在销售结构上也在改善和提升。据记者了解,在上汽集团23.4万辆的销量中,毛利率相对更高的SUV销量达到15万辆左右,其中互联网SUV荣威RX5的销量就突破10万辆,在这10万辆的销量中,15万元以上的互联网版本的占比超过7成。在这之前,自主品牌的车型很少能够打破15万元的价格天花板,这一价格区间相对更高的市场,显然在利润率方面更高。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新的互联网车型的引入市场,上汽乘用车在整体销量和盈利能力上都站上了新台阶,从而助力集团盈利能力提升。

 虽然表现良好,但纵向对比,上汽自主品牌的销量和盈利能力依然有待提升。就在日前,广汽集团发布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到61.83亿元,同比增长55.29%。在接近62亿元的利润中,广汽自主品牌传祺的贡献率达到30%,净利润超过19亿元。财报数据显示,广汽传祺的单车利润也相当可观,达到7600元,其中一季度为9600元,二季度由于市场让利降低至5800元。

 市场销量和利润是衡量车企能否领先市场的两大关键指标,但随着行业新趋势的到来,智能化、自动化引领市场潮流,决定车企能否在未来继续领先的将会是其在前瞻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创新能力。

 早在两年前,上汽就宣布要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的移动服务商转变。去年年底,上汽集团宣布定增150亿元,用于新能源、智能化定制、前瞻技术以及汽车金融与服务项目的投入。

 目前上汽有能力覆盖插电混合、纯电动、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还通过与宁德时代、英飞凌等企业在电池电芯和IGBT电驱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合资合作,完成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布局。网联化方面,除了已经推出的多款互联网汽车外,还储备了AR-HUD抬头显示技术、自主泊车、无线充电等“未来黑科技”,完成下一代互联网汽车产品的规划。就在近期,上汽加州创新中心已经获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成为国内首家拿到自动驾驶公共道路测试牌照的汽车企业。而在汽车共享化领域,上汽也较其余车企现行一步,目前旗下环球车享分时租赁业务已拓展至全国30个城市,拥有100万会员,运营车辆超过1.3万辆,成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平台。(第一财经 杨海艳